環工職業誌4: 水資源科學家-翁士奇
今天很高興邀請到士奇,他目前在喬治亞州當水資源科學家,他同時也在喬治亞理工兼任教授,他之前是在John Hopkins大學博士後,在更之前是在普渡大學讀博士班,他在台灣的求學背景成大環工系跟台大環工所,這大概是士奇的簡介,現在給士奇稍微描述一下自己。
答: 我現在在縣政府下面一個水資源部工作,主要是負責自來水跟汙水處理的部分,我博士班的研究跟紫外線相關,以游泳池為主題,研究消毒副產物機制跟監測,有進行實驗室規模跟實廠研究,我在Hopkins的職位比較有趣,是一個顧問公司跟學校產學合作的一個機構,所以他們做的計劃有些是從顧問公司接案分出來的,需要研究室規模的測試就會把這些計畫轉到我們研究中心,我在當下有接觸到一些顧問公司的人,但是工作還是比較專注在研究的部分,另外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我的部門是在公衛學院下面,其實跟環境工程做的東西有些許的不同;那時候做的計劃比較多樣性,沒有一個主要的主題,實驗室主要是做諾羅病毒消毒的動力學,其他有像汙水的水回收,我們都是進行實驗室規模的測試,整體來說跟顧問公司比較像,看接到什麼計畫就做什麼研究。因為實驗室是跟顧問公司合作,公司在接計畫的時候會把實驗室的部分寫在企畫書裡面,但是實驗室並沒有特別參與到企劃書撰寫的部分,當時的情形是公司裡面有一個在學校的兼任教授,那個主管已經在John Hopkins公衛所很久了,所以就應用這個產學合作的概念,我是這個program第一個雇用的博後,當時是在實驗這樣的模式能不能成功。
在普渡讀書的時候環境工程是在土木工程下面,在台大碩士班導師是駱尚廉老師。
問: 你大學部是成大環工畢業的,成大環工有很多比較基礎科學的訓練譬如說統計學,工程數學這些東西,也有比較進階的課程,像環境物理學這種比較應用類的訓練,你覺得成大這些訓練,在你到美國讀書之後有些什麼影響嗎?
答: 我覺得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談,林財富老師那門大四的還物原理對我幫助蠻大的,因為我是做水處理的,有很多反應槽相關應用,還要做動力學的部分,這兩個部分在這堂課是有蠻多的訓練,我現在在水廠工作,自來水工程跟汙水工程,我目前會用到的部分蠻多的,大概就是看你工作性質是什麼。
補充: 因為那時候給水跟汙水是溫清光老師教的,其實我不是做水處裡的我已經忘記詳細的內容了,想問一下說你在成大畢業之後然後去台大、來美國讀書、現在在美國工作,我的問題是說溫老師教的東西,跟你出社會要工作的時候,知識上有什麼差別?
答: 來到實廠之後會發現課堂上學的東西都是理論,實際操作上面還是有蠻大的差距,基本上課堂上的理論就是把你的基礎打好,我目前對於溫老師教的東西印象也很模糊,那時候就覺得離我們的現實很遠,在上課的當下會覺得這不一定是我未來工作需要的知識,尤其給水汙水等課程很多都是使用經驗公式,所以當初在學的時候會覺得莫名其妙,為什麼會突然有這些公式跑出來,很多東西都是用死背,等到進到研究所,才能慢慢了解這些公式原來是這樣使用,尤其這種東西還蠻枯燥的。
補充: 你剛剛有提到說上課的東西比較偏理論,但是到了實廠會有比較實際應用的東西,你現在能不能想到一個例子可以跟我們講說,課堂跟實廠上的差別?
答: 用化學藥劑使用來當例子,你可能用公式算出來會是一個值,但是實際在應用上你比需考慮其他很多不同因素,像大系統下混合過程的不均勻,實廠的環境條件跟公式包含的部分還是有很大的出入,我們課堂上學到的公式是給你一個方向,去尋找在真實世界中可能正確的答案,不會說完全不一樣,但是通常算出來的答案不會是實際應用的藥劑量。
補充: 如果出現這個狀況你大概會怎麼處裡?
答: 首先一定是在紙上估算出一個粗估值,再來要用實際上的水樣來操作,假設今天是要做加氯消毒,可能會在實驗室先做小規模的實驗,再慢慢地測出實際的使用量,在這個小規模的實驗中,通常會獲得一個加藥量的範圍概念,然後再進到實廠微調;通常在做這些測試的過程整個水廠還是要保持運轉,所以操作員會根據經驗有一個基礎值在,水廠的加藥量調整中通常是循序漸進,很微量的改變使用量。
補充: 另外想再問一個問題,這些進水廠的操作,因為是飲用水都會有一些安全顧慮在,那整個操作的流程大概是怎樣,心理壓力會很大嗎?
答: 對我來說, 工作內容其實是輔助淨水廠了的操作員,基本上淨水廠都不會是我來操作,這些操作員已經在水廠工作很久,他們有一定的基本知識在,我的工作是在最佳化整個程序或是幫忙做一些除錯的工作,就是在幫忙看有沒有辦法讓某些程序更有效率,或者是像之前水廠的氯需求量很高,我們要幫忙去找出原因說,為什麼會那麼高,這些需求是哪邊來的,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對操作員來說目標就是要遵循法規,他們有方法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譬如說在法規允許值內增加氯的用量,我們的觀點是說這些方法可能沒有實際解決問題,目標就是要幫他們找出根本原因。
問: 我們大概談了一下成大在課程上對你到美國的影響,接下來這個問題想問你說在美國博士班畢業之後的工作經驗,你可不可以分享一下在美國大學教課的過程、心得、困難點跟趣事?
答: 我在普渡大學當講師是負責一整學期的課程,我的課程是比較接近環工概論,另外一門課是水質實驗,語言是一個蠻大的關卡,尤其在期末教師評估的時候會有一些學生的意見會讓人很洩氣,譬如說老師的英文我聽不懂,實際上我們的英文也是難以達到母語人士的水準,在學校裡面我覺得學生有一點像客戶,老師比較像是來提供服務,你的表達好不好,在這邊不是純粹英文的好壞,你有沒有準備,學生都一目了然,所以另一方面還是會有很多學生蠻鼓勵我的,整體來說最挫折的地方應該還是英文,像我們有辦法講學術性較高的討論,或是專業度較高的東西,但是其實在上課的中間有很多需要串連的部分,因為一直在課堂上講學術的部分會很枯燥,所以要怎麼在這之間讓學生提起興趣,怎麼讓學生聽你講四十分鐘,其實是一個蠻大的挑戰;另外一個比較大的難關是教課的材料準備,有兩個方向一個是,你就拿過去的講義,另外一個辦法是自己準備,我是全部重新設計自己的課程,我覺得這樣我才有辦法講得比較順利,教一小時的客我可能要準備一天,另外一個是我覺得美國課程比較緊湊,要給的東西不一定是最難的,但是要給的東西很多,因為很多學生都很積極,想要接觸不同的課程知識,學生很勇於問問題,一開始因為是概論的課程又是偏向法規,所以學生的反應程度沒有很好,所以一開的挫折感很重,學校同時有很多課程來幫助新進老師,包含怎麼準備課程跟一些教學的技巧,怎麼協助學生做筆記等等,後來我慢慢領會到這個過程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學生,而是要讓他們真的學習到知識,所以老師的責任是幫助學生學習。
在喬治亞理工的時候,我只是受邀上課,所以我沒有負責整學期的課,我的主要腳色比較像是業界的專家,大部分的上課時間就是分享我在水廠的責任跟負責業務是什麼,幫他們把現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跟水廠的業務連結,在這個過程中,我比較像是業界的代表,所以學生比較多的問題是怎麼找工作。
問: 再來就是,我們剛剛有大概討論一下你在John Hopkins 那個博後的職位,我想說能不能更具體的講一下,你做哪些事情?目前在美國博後就是一個過渡的訓練過程,把一個剛畢業的博士生訓練到可以勝任職場或是教職位置,我想問的是跟你在博班的時候相比,你在博後的訓練過程中你學到什麼東西?你覺得什麼東西是對你之後找工作是助益比較大的部分?
答: 實際面來講,找工作幫助最大的就是人際關係,博後這個過程會去接觸不一樣的人,我的這個工作剛好就是在博後有接觸到顧問業的部分跟相關的人,他們有認識水廠的人,剛好目前水廠有一個職位,透過這樣的介紹關係獲得面試機會;我覺得在Hopkins學到的東西,應該這樣說你要把博後當成是怎樣的跳板,或是你要怎麼轉換你的職業生涯,你要到學術界或是到業界,可以在這段時間朝那麼方向努力,以我的經驗來說,我的博後經驗對我朝學界發展沒有太大幫助,主要是計畫沒有一個系統性主題,再加上我又換了一個領域,真正學到的東西是怎麼去連結你沒做過的東西跟你學過的東西,怎麼把這些東西應用在不同領域上面,在博後的實驗室,他們需要一個有工程背景的人來協助設計實驗,有一個例子是這樣的,我們使用薄膜對於諾若病毒去除率如何,這個部分需要工程觀念去設計實驗,在他們的領域下面他們可能會忽略某些工程使用的重點,或是說他們設計出來的實驗在不同的環境或是水質下薄膜會有怎樣差別,同時我在這個實驗室下面我也學到另一面的知識,譬如說病毒方面、DNA相關,所以另外一方面來說,我們設計的實驗其實沒有考慮到很多他們注重的方面,在這樣多方面討論後,找到你將來可能賴以求生的技能。
環工領域其實接合到很多不領域的應用,可能不同領域有不同狀況,但是以環工來說多元化,會對你職業生涯有幫助,但是我必須要說這不一定會對你找教職有幫助,教職的目標是第一個有沒有辦法做出跟別人很不一樣的東西,你要在特定領域做得很出類拔萃,另外一種就是你要做的很廣,回過頭來說我的博後訓練,對於找教職沒有太大幫助,但是真的對我在業界發展幫助還蠻大的。
問: 所以目前的工作是透過在Hopkins的人際關係接觸到的,那你是在什麼因緣際會下找到這個工作? 然後你目前工作的腳色是什麼? 你當初面試的過程是怎樣?
答: 我一開始找工作其實都在找教職,找教職的過程中是有點掙扎,我在Hopkins有兩個老闆,當初是喬治亞這個水廠在找人,剛好研究中心的負責人有去過我在Hopkins的實驗室,我老闆幫我大力推薦,才得到這樣的機會,目前所在水廠大約供水給一百萬人使用,屬於中大型水廠,在水廠負責的腳色,有幫忙水廠的操作,也有審查水廠的規劃,譬如說像優化沉澱池的操作,在實廠測試中發現需要多加化學藥劑加速膠羽跟沉澱的過程,已初步實驗來證明說這個設置有效,下一階段就是實廠的應用,整個設備的設計,怎麼挑選馬達,怎麼拉管,在哪邊加藥,要加多少。
面試的過程包含電話面試,主要確定你的意向,大致聊一下目前當時工作的狀況,就直接到水廠去面試,我這個職缺比較像是本來Hopkins的老闆強力推薦進去的,所以當初電話面試沒有太多問題,到現場面試就是做了一個過去研究跟工作經驗的大致報告,因為是公家單位,所以現場面試是沒有補助,水廠等公家單位 (尤其是州級以下) 比較沒辦法付面試的交通、住宿、餐費,會比較傾向於雇用本地人,或是比較鄰近的區域;水廠其實很少會找博士學歷的人,剛好是這邊有興趣要成立研究團隊,才開始雇用博士畢業的人。目前的目標就是運用科學方法,幫縣政府省錢,目前的工作比較偏向內部的環境工程顧問,這些工作以前都是外包,但是外包公司通常都不是在地公司,也缺乏對在地需求的認識,對這間水廠也不熟悉,所以後來我們單位就傾向於使用內部顧問,能比較了解水廠歷史。
問: 我們一開始花了蠻多時間在講成大環工的學程對你到美國有什麼幫助,也討論了你在學校教學的經歷,我有一種感覺蠻多人出來讀博士班,有蠻大一部分的人都抱有高等學校教職的夢想,尤其在環工這個領域,這部分的討論對將來要來美國讀博士班的人應該會有幫助,雖然你是在類似公務員的職位,但是其實你的工作比較偏向內部顧問諮詢的方向,而不是傳統公務員的角色。
答: 我想補充一下成大環工學程的部分,在我的感覺台灣跟美國學校的學程並沒有太大差別,以整體教學的範圍來說的話,以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台灣學生的積極性並不會輸給美國學生,另外一個就是說我們常說出來找工作跟我們課堂上學的東西差很多,美國的學程依然是存在這些問題,我在喬治亞理工跟其他老師討論中,那邊的老師發現,我上課分享的東西是他們沒辦法教的東西,他們也理解在學校跟外面業界的差距,如果現在雇用了一個剛畢業的博士生很大機率大部分的業務他都沒辦法處裡,結論就是說成大環工在學程上教了很多東西,只是學生在剛畢業的時候不知道怎麼應用這些東西,最大的差別就是美國學生到了大學之後比較知道自己要幹嘛。
補充: 跟之前的受訪者也有討論到這個部分,大家都覺得成大基礎課程教學是無庸置疑,但是課程上缺乏比較實際在理論跟應用連結的部分。
答: 當我在教課的時候,有時候比較難去接合理論跟實際應用,以實廠來說最後一個步驟是實際試錯,以實驗課來說很難去把實場的狀況模擬進去,在一般上課課程來說可能可以連結理論跟實際應用,但是這必須是要把時空背景交代清楚,並說明問題的範圍在哪邊,但是老師在大學的課程中跟學生討論實務的部分可能會離學生太遠。
目前喬治亞理工有一個課程,學生會到水廠跟我們合作,這是一個方式讓大學生去接觸實際上理論應用的部分,這樣的課程是反過來說讓你知道可能會有什麼問題,再讓你去思考說你學到的那些工具可以用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課程是先給你工具,然後跟你說這些工具可以做什麼事情。我想說的是,我在成大學到的東西跟業界差別很大,在美國有一樣的狀況。
補充: 這點是可以理解,因為教課書上的東西不是每年更新的資訊,也必須試用通用的情況,理論課無法詳細講述每個應用的實際情況。
答: 另外一個就是說即便在大學教書,很多老師沒有實廠背景,在沒有實廠背景的狀況下是比較難講解實際應用會遇到的問題,所以現在會開始引進實務應用的師資來做這部分的補強。
總結來說,成大在課程教學的方面屬於頂尖,但是看到不同應用的機會可能比較少,在美國可以看到不同應用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能不能抓到這些機會也都是看學生的選擇。
問: 最後一個問題說,你在美國之前會有一些畢業後的規劃,你現在也畢業八九年了,你感覺上有什麼不一樣嗎?
答: 一開始的想法當然是拿個學位拿個教職,其實跟自己的規劃差很多,沒有拿到教職後來慢慢比較釋懷,我大概花了三四年的時間在找教職,博士畢業在美國也不只有教職一條路,離開學校之後發現領與可以發展的路滿廣的,只是之前一值待在學校裡面眼界比較小,在成大的時候我會覺得我的未來大概就是那樣,大概只有兩條路一是研究所另外就是科學園區,你大概知道你的學長姊去哪邊工作,顧問公司、竹科、公務員等,一直到大三成大的論文課,跟研究所的實驗訓練,我慢慢發現做研究的熱忱;即便到了博士班我覺得我的眼界還是蠻狹隘的,重點還是擺在教職上面,一直到博後才發現原來有很多不同面向。最大的建議就是不要把教職看成唯一的一條路,並且多出去看世界,多認識人,看看附近有什麼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