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工職業誌03: 環境經濟學家-李元耀

Jiaoyan Huang
Feb 16, 2022

--

元耀是我大學算好朋友嗎? 反正他也是成大環工92級,畢業之後就直接到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讀環境管理的碩士,後來又回到台灣中經院在蕭代基老師實驗室工作,三年之後申請到美國Texas A&M 應用經濟學讀博士,19年從TAMU畢業後去UIUC工作九個月後,就跑來北卡找我當鄰居,他現在是RTI International的資深經濟分析師,主要是做環境相關的經濟分析。第一個問題想問元耀的是為什麼想從環工轉到環境經濟學的領域?

答: 我在學習環工的過程中,我發現環工的訓練著重在技術面的訓練,這些過程中並沒有提供我太多資訊引導我了解為什麼我要做這些事情,在這個不了解的過程中導致我並未對環境工程產生很大的興趣,到大三大四認知到這些訓練很多都是針對管末處理的問題,而我更有興趣的是怎麼樣去透過政策或管理的方式在初期就解決這些環境問題,這是一個讓我想要轉換領域的起點,促使我想換到環境管理領域。

問: 我們在閒聊中大概有提到,但是想問你成大環工的訓練對你出國讀書有什麼影響?

答: 剛剛也有提到環境工程只是環境科學下的一部分,環境領域下有很多很廣泛的相關科系,當你想轉換跑道的時候大概是有兩種方法,第一個就是在國內準備其他科系研究所的考試,進入台灣的研究所課程,或者就是直接申請國外不同領域的研究所,後者對我相對來講是比較簡單的;前者的部分在成大環工的訓練之下並沒有太多資訊告訴我說台灣有那些其他相關領域可以轉向,而且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也沒有提及類似的資訊,譬如系上有跟那些外系合作,跟那些單位/學校合作;但是我覺得這些東西對大學生來講都很重要,畢竟如果要留在國內轉換到環境管理或規範等科系,大學生必須要得到這些資訊,才可以提前準備,這是我覺得可能系上老師可以再多去重視的部分;另外一方面大學的過程中除了基礎科學,我們學了很多專業的工程知識,這些課程很好的銜接了大學到研究所的課程,我覺得這些基礎科學非常重要,這些東西不管將來是在環工、管理,任何應用科學這些基礎科學都非常重要,環境相關科系涉及大量的基礎物理和化學,管理科系通常在這部分的教程相對薄弱,統計跟數學是管理科學的最重要的工具,工學院所在這些課目的訓練是相當扎實的,如果都能掌握這些科目的話,轉換跑道後的衝擊會小很多。

我想要另外提到一點是,系上在這些基礎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可以提供資訊讓同學知道說這些知識將來會在那邊應用,如此一來我們會更了解這些知識學習的目的,相對來說更能引發學生的興趣,例如解ODE跟PDE是動態優化過程中很重要的步驟,傅立葉轉換的使用等等,如果當時我們能知道這些東西可以應用在哪裡,會對未來研究方向更有概念。

補充: 我們剛剛其實也有提到美國大學生跟台灣大學生修課方式的不同,成大環工的學生會比較被侷限在系上的必修課,美國大學生修課過程會在比較大自由度比較高的框架下,譬如說工學院、理學院,所以他們修習的課程內容會有比較大的多樣性。第二個部分剛剛也有討論到在台灣讀碩士班的好處,因為一般來說來美國讀書一開始會遇到兩個較大的難題,第一個就是生活的溝通的部分,第二個就是學科跟研究溝通的部分,比起大學畢業直接來美國讀研究所,留在台灣讀碩士班會幫助你在開放性思考的過程中比較快融入美國的討論方式,可以減輕某部分生活跟研究兩方面的難題。

答: 的確在台灣修過碩士班學程,透過這些論文的閱讀,自己論文的撰寫、架構的過程,可以強化你研究思考,所以你來美國跟人討論研究的過程中你會比較有想法跟人分享,如果只是大學生畢業就出國讀書,可能會比較缺乏這些研究相關的思考能力,尤其我們在大學課程中大部分學到的能力給你一個制式的問題去找出一個預期的標準答案,但是很多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

補充: 再加上讀博士的過程(不論國內外),都是很前沿的研究,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而且這個能力不只是用在讀書,之後工作面試等等都會需要。接下來想問你當初選擇MSU master program,你有什麼目標嗎?那你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到美國讀碩士?

答: 第一個就是資訊的不足,當初在思考轉換跑道的時候沒有很認真地在收尋資料,當時有沒有很詳細的資料告訴我台灣有哪些環境管理的相關科系,當時我甚至不知道台北大學、東華大學有環境管理所,大概只知道台大環工所下面有一個環境管理相關的實驗室,第二個就是要出國申請碩士對我來說相對是簡單許多,我要準備的是托福、GRE,跟申請美國大學相關資料,而不是研究所的相關考試,如果選擇在台灣就讀碩士班,必須要知道相關系所的考試科目,你要去收集資料,我在兩相比較之下就選擇了美國碩士班的申請。如果有想要轉換領域的同學,我會建議在大三的時候就應該多做準備,國內有哪些大學有相關的研究所科系,這些科系研究所要怎麼申請,入學考試著重那些方面。如果可以的話在台灣讀完碩士或是做研究助理的工作,了解你目標科系的研究方法,會對你到美國讀博士有很大幫助。

問: PhD的過程其實是蠻漫長的,研究的強度會比碩士班強上很多倍,當然來美國讀碩士班是沒有對錯,只是這個試錯的過程中,可以在台灣進行,在一個你比較熟悉的環境,相對來說成本的花費也比較小,那接下來問你幾個跟你之前工作經歷有關的問題,能不能談一下UIUC學到什麼?

答: 在UIUC的學習過程中或者說在研究所的過程中,你的指導教授很多時候不太能給你實質上的建議,或者這樣說,假設我們在大學碰到一個工數的問題,助教跟老師會非常具體的告訴你說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可是當你在博班的時候甚至博後,基本上你應該對你的研究問題跟研究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很多時候你就是需要自己不斷的嘗試,博班跟博後我覺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博班會有論文完成的時間壓力,而且在博班的時候你可能對於你的研究題目方法還在摸索中,但是到了博後指導教授會期望你對做研究的過程有基本的了解,怎麼找到問題、並且從問題中收集資料、找到解決的辦法、想辦法去解釋結論,博後的過程等於是在實踐博士班受到的訓練,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你會碰到很多問題老師不可能給你解釋,你才能找到自己的解釋方法,或者在研究過程中怎麼修正遇到的難題,在我博後的過程中,我就是在找到問題,嘗試解決方法。

第二個部分是,我在博後的過程中花很多時間在學習怎麼呈現研究成果,包含怎麼把結果視覺化,怎樣會是比較好的呈現結論方法等,這個東西是蠻重要的,尤其是在發期刊的過程中你的觀點可能很好、方法很有挑戰性,可是最終在寫期刊論文,要如何很有系統地把這些結果呈現出來,而且要盡量用最簡單語言解釋相對複雜的東西,這個技能在寫論文,或是在業界都非常有用。

補充: 在美國要有工作機會,不管在什麼機構、政府機關、研究機構、顧問公司,你都要設法去推銷你的觀點,你要寫企劃書要發表論文,要怎麼推銷自己包含自己的想法就是一門學問,包含要怎麼包裝你的成果,讓別人更容易了解你想要表達的事情。

答: 我曾經有一篇文章被拒之後,審稿人給我的意見是說,”你似乎解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數學模式,我不是非常了解你的數學模型,整體看起來你花了90%的時間在解決數學問題,但是只花了10%的時間在呈現你的結果;如果是我來寫這篇文章,我會使用40%的時間來解數學,然後用剩下60%的時間來思考怎麼表達我的數據,包裝我的結論。”也是因為這個評論,我才開始慢慢重視呈現結果的方法跟過程。再者當你去思考如何去呈現結果,你更會反思你要表達的東西是什麼,你分析的目的是什麼,這樣會讓你在研究過程中主旨跟結果會有更強烈的關聯,如此一來你會對自己的研究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總結一下我在UIUC學到的東西,第一個就是實踐我在phD學到的研究方法,第二個就是說學習如何去包裝你研究題材跟結果。第三點應該是說要從博士班開始,就是去培養你的人際網路,這個部分是你要額外花費時間,這個部份我自己感覺是國外跟台灣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在台灣因為修課的過程你會認識你大部分未來的同事、主管之類,自然而然你的人際關係在學校就會有部分人際網路的連結,可是美國你認識的同學只是整個美國做這個領域的一小部分人,可是實際上還會有很多不同學校,不同科系的人,你要如何把握每次參加研討會、或是跟對方合作計畫中,去多認識一些人,對你之後找工作,或是未來找合作夥伴這會是相當重要。如果你們還有機會不論是在哪個階段,除了專注在自己研究領域之外也要多花時間去培養人際關係跟人際網絡。

問: 我們講完了博後的部分,當然每個人的職業生涯都不會一樣,環工畢業會有千百種不不一樣的職涯規畫,等一下涉及的問題會跟你目前的工作職位相關,你現在在RTI工作,那想請問一下你怎麼找到這份工作的?

答: 在博士班後期你會清楚的知道說大概職業生涯有兩個選項,一般來說指導教授會希望你留在學界發展,畢竟博士班個過程是訓練你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學者,所以留在學界是一個主要的目標,留在學界優點就是可以做獨立研究,但是越接近要畢業的階段,就會慢慢了解到教職市場的需求的情況,競爭者大概在什麼水平,我非常清楚知道學界職位的缺額非常的稀缺,競爭程度相當高,市場的供給需求是想當不平衡,第二個就是說美國現在終身俸的教職能做獨立研究的時間越來越少,第三點就是我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認知到跟其他的競爭者我並不是相對有優勢,我同時也覺得我的研究題材跟研究方法都還有再延伸的空間,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想要直接投入業界,但是當時在學界跟業界找工作的過程都沒有太大斬獲,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有第三條路就是暫時的博後,就像我剛講的博後就是去實踐你的研究方法,拓展你的視野,建立人脈關係,很幸運在這個過程中,過去面試過的公司RTI剛好要開缺,看到我在UIUC受到的訓練是適合的人選,所以就錄取我,這個過程中是透過有些人際網路在幫忙牽線跟推薦,這也就是我提到的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可能一時當下感覺不到,也許在某個時間機緣之下就會成為你取得工作的契機。很多人覺得讀了博士就是要往教職的道路邁進,但是在美國業界或是政府部門也需要很多研究人才,在博士班的過程中也會給你一個概念,你究竟適不適合留在學界,畢竟做學術研究是一件高強度的工作,你也能去思考這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型態,我個人有一個想法就是工作這件事情就是選擇你的生活型態,學界工作的壓力也是相對較大,這就取決於哪個是你比較想要的生活方式。

補充: 除了備課做研究之外,計畫書跟拉經費的壓力對教職這個位置來說是很高的,加上很多州已經把終身制教職取消,這個是你在美國讀博士想在美國找教職要考慮的部分,第二個想法是一個環境工程phD畢業,在美國跟台灣其實不太一樣,美國政府部分需要很大量的研究相關職位,最後是在美國教職的薪水真的不高(大約在七萬多附近)。 接下來要問你的是,大部分去RTI工作的人具有什麼特質?RTI算是非營利的研究機構,因為我們也有跟RTI合作的計畫在我的眼中感覺RTI有點像顧問公司又有點像大學研究機構。

答: 我覺得這樣比較具體,RTI就是介於研究單位跟顧問公司中間,主要工作性質還是以環境顧問業為主,在完成業務的過程中會把獲利回饋給研究者,讓機構內的研究者有更多的研究經費,只要你是RTI下面的研究人員你都可以申請這些經費,在做研究計畫個過程中會比較偏向客戶取向,這是跟學校不同的地方,RTI在選人的時候會比較著重在計畫需求,譬如說他們選擇我的最大原因是因為計畫中需要會做模式優化的人才,RTI選人比較是任務導向,對於潛在的候選人會去考慮能不能融入多個不同計畫,我不太確定顧問公司在申請計畫上的考量。

補充: 我可以稍微講一下顧問公司計畫經費的申請,以我們公司為例,大部分的公司都會有幾個比較骨幹的計畫,這種計畫每年的金額都是上百萬美金以上的,這些計畫幾乎都是傾公司之力用高層的名義去申請,除了骨幹的計畫,只要預算不超過某個公司的限值,每個員工也可以自己對外申請計畫,公司會有senior 委員會來審核這些計畫書,同時也有財務部門跟編輯部門幫忙計畫書的撰寫。

答: 以我所知道的RTI會鼓勵員工去尋找經費,所以RTI也是不斷的在尋求經費,這個過程可能會推動你去學習新的領域,我目前還在摸索這個部分, RTI 非常重視員工去申請計畫這個環節,我的經理們最近都會提供我政府相關部們的可用經費以及他們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很多方向是我之前沒碰過的,像是農漁業的計畫,或是森林管理之類的計畫。不過就像你之前說的,學習新的領域是公司非常重視的環節,畢竟政府推行的政策常常在改變,顧問公司也必須跟者調整。如果你只能提供特定項目的專長,可能在公司發展的空間會有限制。

補充: 我想請問一下你們公司會有產品嗎?譬如說STI的AirNOW

答: 我覺得這是個趨勢吧,把公司的服務包裝,RTI應該某些組有自己的產品,尤其是環工相關的部門包括app或是網頁,可能是計算小型減量活動相對應成本之類,但是我們中心目前還是比較傾向提供技術上的顧問服務。

補充: 那我們回到問題本身,總結來說RTI是因為你個人的專業技能選擇了你,那你有發現你的同事或是你主管有些什麼人格特質嗎?或是換一種方法講好了,假設有一個人要來我們公司面試,第一個點就是能不能多工任務,第二個就是對於自己的職涯有沒有規劃。

答: 第一個可以馬上想到的答案是你有沒有辦法跟別人一起工作,這雖然聽起來很空泛,但是有些人他會覺得自己做事情相當優秀,但是沒辦法跟別人合作,這會是公司考量的一個點,因為很多計畫需要不斷跟公司內部甚至客戶討論,如果你跟客戶沒有辦法溝通,或是你沒辦法有效了解客戶需求,那被雇用的機會就會比較小,另外一個是有些客戶不知道他們要什麼東西/結果,這些東西就是我目前在學習得如何去跟客戶溝通,提出想法引起客戶興趣,這應該是我職業生涯中必須要去學習的部分,所以在RTI的面試過程中,除了著重在你會的技能,他們還會詢問你有沒有做過專長以外的事情,再來就是發現問題跟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公司很看重的部分。最後就是能不能預期到可能發生的事件,譬如說政府即將對某些能源政策做出調整,那我們就可以跟客戶提供我們目前預見的政策改動,我們可以提供服務來幫助他們相對政策做出調整。

問: 你現在有沒有一個每個星期例行公事或是工作的流程?

答: 我有兩個基本項目,一個是去維持現有的優畫模型,另外一個是做產業減量的估算,大部分其他時間是開會,幫客戶解決問題,尋找研究經費。大概80%的時間花在這兩個基礎項目上,10%內部溝通跟開會,10%是在尋求潛在的客戶合作計畫。RTI內部的指標大概是80–90%畫在有經費支持的工作上,剩下的時間則是要想辦法尋找經費,或是進行自己的研究。

問: 最後就是給你個機會,除了我們之前問的那些問題,因為你的背景很特殊是從環境工程轉到環境經濟學領域,再轉到農業經濟學領域,整個研究領域的跨度很大,你有沒有最後要給有興趣的人一些意見?

答: 我對環境科學很有興趣,但是我當時在成大環工對工程學沒有太大熱情,在轉換跑道的過程中很多相關東西還是有學到,但是當你在學習的過程中熱情不大,你應該開始思考如果需要轉換跑道你需要那些資訊,在現有的資源當中有沒有相關的科系是比較適合自己,但是每個不同領域的研究方法都是從基礎科學開始,所以基礎科學如果有學好的話,你在轉換跑道的過程中會比較順利。大學部的論文專題課是很好的開始,可以開始學會去定義問題,在個過程中跟老師也能互相熟悉,過程中應該是多強調研究是互動,而不是一開始就丟一個題目給修課的學生進行。在求學的過程中,多嘗試利用所學的工作去解決不同的題目.

最後如果有看到這邊的人,幫我點一下follow三月之後追隨者的人數不到100就不能開營利了,我還差很多很多,哭。。。。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