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 盛開之島 讀後感
彼岸花 盛開之島
李琴峰 聯合文學
博客來購買連結
這本書是年輕作家李琴峰的日文小說創作,前些時間台灣新聞標題很大,出現頻率很高,大部分的新聞介紹這本書都是以台灣第一本拿到芥川獎的小說,魯叔很久沒看中文小說了,上一本中文小說是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雖說彼岸花 盛開之島(以下簡稱彼書)是由日文寫成,但是還是由作者本人翻譯成中文,所以在閱讀此小說的過程應該很大一部分能跟作者有所交流。
我是第一次看李琴峰的小說,當然很大原因是因為台灣媒體大量的版面,所以我對作者沒什麼可以介紹,我知道的跟你在google上查到的東西差不了多少;再講一下魯叔背景,我是理工畢業的,可以算是很業餘的文學創作者,作品入選過一些很小的文學獎,大量閱讀中文小說、散文、報導文學等,但來美國讀書以後並沒有規律閱讀中文小說的習慣,所以今天不太算是評論,比較像是讀完小說後,覺得內容很有趣,某些設定很吸引人,發個小感想而已,因為是我的主觀感想,所以會有很大量的劇透,我會在下面第一段以不具透的方式,寫出故事大概過程,希望能對還沒看小說的人有點啟發,吸引你去閱讀這本小說,第一段之後會有劇透分隔線,如果你是屬於懶得看完小說,但是又想知道小說在討論什麼,可以繼續看下去,要不然建議停止閱讀,看完整篇感想會嚴重影響你自己閱讀這本小說的過程,並且失去很多樂趣!!!!
一個漂流到海上某一小島的女孩揭開了整個故事的序幕,整個過程中穿插著三種語言,而島上的歷史跟這三種語言緊密連結交織,島上的社會秩序看起來像是古代的社會結構,但是卻同時擁有現在科技的產物,在解開島上歷史本文的同時,故事中的主角要開始面對的是責任與無法預測的未來,人總是對於未知的事物感到無助、焦慮,而你對於不確定的未來又會有什麼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雷頁
你再看下去,你看到小說會覺得索然無味,不要怪我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講不聽你要看你就看吧
這一篇會著重在小說讀後感,之後想再寫一篇(如果有時間的話,最近公司加班到爆炸),我想對小說內涉及到的當地文化做考證;因為打開書的第一頁就是一張小島的地圖,而地圖上你會馬上觀察到一些很不協調的地標,主要是神社跟天后宮,第一眼看到這個地圖,因為又是個島嶼,會讓讀者很容易聯想到台灣,加上小說中會提到"東北季風"、"颱風"等等的季節氣候變化,但是以書中提到島的大小,我隨即有了兩個猜想,第一個就是作者在小說中把台灣縮小了,但是小說中的其中一種語言為日之本言葉,在閱讀過程中又是拼音語言跟目前的日語又有點相近(我們等等會提到語言的部分),再加上島嶼的大小,讓我也在猜想,這會是沖繩嗎?一部好的小說,不論文字精粹或是粗糙,重點在於有沒有東西吸引你看下去,而這個島在哪裡,成為了我翻開小說馬上就吸引住我的思考,很成功的讓讀者開始陷入小說的漩渦當中。
彼岸花很快就出現在文字中,開篇的文字,作者使用了很優美的文字在敘述海灘上的情景,這些東西說實在讓我這個很久沒有閱讀中文小說的人感到乏味,但是不到三頁,就馬上被小說中的兩件事物吸引,再讀五頁之後我就完全沉浸在這個小說的世界當中,我們分成兩個部份來講這兩個特徵,第一個是語言,一個開頭很快速出現三種語言日之本言葉、女語、仁保尔語,其中日之本言葉應該是近似日語,其他兩種應該是日語跟其他語言的變體,尤其提到女語的文字是正方形,可以很容易聯想到繁體中文,雖然說小說開頭日之本言葉是用羅馬拼音,一開始的確會影響我閱讀的感覺,不過過去也讀過不少台灣原住民文學例如玉山魂,再強迫自己繼續往下讀之後,慢慢能理解文中的含意,這裡作者有在書末解釋她在翻譯成中文時,在這三種語言翻譯的選擇思路,而且作者與編輯設法在仁保尔語的回答中讓讀者模糊的理解上一句日之本言葉的意思,我覺得是做了一個相當完美的詮釋,並且最小程度的降低閱讀的不適感。
再來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時代的錯置,小說中的社會秩序比較近似遠古日本穿著四布織,女語學習閱讀時使用蠟燭,但卻又擁有近代科技,譬如牛仔褲車子等,這種時代的錯置感,是另外一個將讀者拉近故事漩渦的方式,有一點讓我感覺進入銀魂的世界,穿著和服拿武士刀,卻有太空飛船飛過,除了這個時空錯置感,島上的教育體系跟目前現實世界中的大部分教育系統不同,就好像作者在書末提到的桃花源,除了這些桃花源的象徵,整個社會結構是以女祭司為中心的偏母系社會,跟目前主流的社會結構不同,小說中除了時代的錯置,社會結構的錯置是讓我最為好奇。
最後一個吸引我的部分是,彼岸花怎麼構建起整個小說,而口中的歷史又是如何從現今的歷史演變到小說中的歷史,或者是說是怎樣從小說的歷史演進到現今的歷史,歷史迷霧向來都是小說、電影、漫畫最能吸引讀者的部分,整部小說花了160頁在鋪陳整個歷史軌跡,剩下的50餘頁在解釋歷史,解釋彼岸花串起整個社會結構的原因,跟主角群們面對未來的不同看法,這就是我花了七個小時看完這本小說,能結論出來吸引讀者的四個重點。
一直以來我閱讀小說就是對於小說餘韻的渴求,我每次讀完一部小說,追完一套影集,常常都會有意猶未盡之感,彼書的確有帶給我這種感覺,但同時也帶給我部份的空虛感,我又花了兩個小時去找出並閱讀小說中的重要片段,發現這個問題可能是作者在解釋歷史的方法跟篇幅對我來說有點太過匆促,加上對於歷史的闡述過於清楚,雖然我自己的猜測跟作者的解釋有80-90%的吻合,但是太過清楚的解釋,讓我失去歷史空白的想像,當然對讀者解釋小說中重要元素是作者的責任,但是如果可以採取一些更模糊的解釋方法對於讀者能留下的餘韻應該會更濃,例如在闡述的過程中只留下重要訊息,其他訊息模糊帶過,或者女語歷史部分的缺漏,也許可以讓主角群在後期的抉擇更有發揮空間,抑或是不在小說中說明選擇在文末模糊說明或是在其他採訪中模糊說明,對於讀者會更有想像空間。
如果你只看我的讀後感,而沒有看小說你大概只能了解50%作者想要告訴你的東西,或者更少,除了我講的這些還包含多元成家、同志、台海、民族排外,等等五花八門的議題,雖然說不是每個議題都很深入探討,感覺得到作者想延伸的東西,只是作者把整篇小說的關注放在島上的語言、跟歷史,算是在主軸控制得很好,不像我每次想把所有議題加入文章之中,主客不明議題的深淺就模糊了。
我其實很想在寫一篇對於小說文化的考據,但是我自己空氣汙染的回憶整理第二章還沒開始,腦袋爆的不知道怎麼規劃第二章節,每天想的就是怎麼做數據分析,modeling,這個荒謬疫情已經到了很末尾了,大家保重身體,下篇文章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