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空氣汙染排放清冊 02
今天是想稍微討論台灣的空氣污染排放清冊,台灣環保署從1992年左右就開始(Taiwan Emission Data System,TEDS),你如果對TEDS有興趣,可以看看台大風險中心的網站,但是在討論TEDS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美國NEI,首先NEI是由美國環保署轄下科學家主導計畫,每三年會有一次清查,數據提供為各地方政府責任,最後結果會經由聯邦政府,各級地方政府,協辦的顧問公司討論獲得,排放量評估則為聯邦跟地方政府共同責任。而每次NEI後會建立emission modeling platform,用以提供各方精度較高的北美排放量,並推估未來SIP年的排放用,已備各級政府討論SIP。
而目前台灣的狀況是,由環保署發包,由特定顧問公司完成,可能因為想保持版本一致性,近幾年都是有單一公司得標,整個過程是包含中央跟地方政府對於點原認列的過程,但除去點源推估,其他汙染源多由顧問公司與中央討論,完成TEDS之後,沒有延伸未來年份推估,再加上台灣目前SIP強制規範性較低,TEDS雖然可以幫大家了解過去到現在的排放量趨勢,用來了解排放量跟空氣品質的關聯,但是較難用來對未來政策的評估。且根據我個人瞭解,目前台灣在使用TEDS還是需要適量調整排放係數,才可以使空氣污染模式的結果能在空間與時間的分佈上較為合理,魯叔自己的感受是,的確做一個TEDS或是NEI沒有那麼簡單,美國NEI的花費我沒有實際數據但是推估三五百萬美金應該是跑不掉,台灣大概是一兩千萬新台幣,如果出來的排放數值誤差很大,造成空氣品質預測誤差很大,必須要花額外的人力去修正,那我感覺要去討論一下有什麼精進的空間。
台灣CEMS系統在過去幾年被公民團體揭露某些誤差之後,我相信這個系統一直在改進,目前應該是TEDS誤差最小的一個環節。但是除了有裝CEMS的大型汙染源,台灣西邊有著非常大量的小的點源,這些點源極難估計,清查困難,尤其小工廠產量不穩定,目前都有在地方環保局做排放量確認,這些排放源因稽查人力不足,更新的速度應以三年為基礎,目前TEDS也將某些點源轉成面源推估,我不一一介紹細項,有興趣請去看上面相關連結。簡而言之就是,目前是以Top-down推估為主,並且跟美國相關資料比較,這個方法好處就是比較簡便,但是時間跟空間分佈誤差會比較大,應該再將點源排放推估細分成其他sectors,也不一定全部都要使用Top-down,某些數據比較充足的排放源,譬如EGU,焚化廠,因為有詳細CEMS,可以使用bottom-up推估法以減少誤差,但是這樣勢必就會提高TEDS的經費。線源跟面源也是類似狀況,雖然使用全國數據推估成本較低,但是如果可以使用各縣市甚至鄉鎮推估在bottom-up 回全國,或是某些區域縣市環保局有人力清查,取決各地區數據品質不一,TEDS應該留有彈性可以使用不同來源的數據。我講一個我自己的例子,2019要回報2017的氨氮排放,所以要回報各郡的牲口數,內容包含牛豬羊雞鴨火雞等等,EPA一開始使用的是2014年各郡的數據加上聯邦政府內2017年的全州數據下去allocate,因為聯邦政府五年才做一次各郡調查,我所在的NCDAQ,跟同事查核之後,我們修正EPA的數值,尤其針對牲口數少的區域到州政府及下一級地方政府調閱2017年數據,把我們拿到更精確的數據提交到EPA,牲口數多的區域用兩個方法影響不大(2%內),但牲口數小的區域,差別可以達到200%,這就是我上述提到,要保留使用數據來源的彈性,以增加數據精確度。
第二個是推估方法的部分,TEDS10.0終於把美國環保署在十多年前就已經不用的MOBILE更新到比較類似美國環保署目前使用MOVES的方法,但是生物源的推估方法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落後,雖然說已經大量使用衛星數據等,明顯改善生物源的誤差,我完全能理解TEDS可能較難跟上國際新穎的推估模式,但是應該要有階段性計畫跟國際主流方法接軌。
第三個就是,排放係數的問題,TEDS很多東西都使用AP42,這個排放係數會存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雖然很多都有經過修正,目前即便的美國也是週期性會更新不同排放源的排放係數,同時你怎麼把排放源合理的分配到時間分佈中,對於非點源汙染物,怎麼合理的做空間分配,這些東西應該在台灣要有相關的研究跟發表(eg. 每5-10年)。我可以看到TEDS嘗試慢慢更新我上面講的這些誤差,但是如果只是有承包顧問公司來主導,這些進展勢必緩慢,應該還是有環保署主導,其他單位協助。
跟著最後這個論點,我想帶出另一個想法,台灣EPA研究能力匱乏,領導一個國家的中央機構長期倚賴顧問公司及各大專院校的專案協助,以致缺乏主導排放清冊推估的能力,使得台灣air quality modeling/forecasting的能力在先進國家敬陪末座,這會連帶導致對於法規影響評估能力的匱乏,使得法規的推動缺乏科學證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