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之流-Chapter 1 向遠方,高空萬呎
“人類已經喪失前瞻與未雨綢繆的能力,最終將毀滅大地。"
“Man has lost the capacity to foresee and to forestall. He will end by destroying the Earth.”
翻開[寂靜的春天]第一頁,這些由史懷哲寫下驚悚的文句,透過視網膜進入了教彥的大腦,這是他第三次還是第四次閱讀此書,現在是2006年聖誕前夕,他想在這趟飛行中把這本書再看一次,希望可以透過閱讀來減少自己對於未來的不安,對於踏出夢想一小步的興奮,還有在這個選擇下可能失去所產生的失落感。
嚴格意義上來說,他第一本讀的環境書籍應該是[環境台灣],高二剛接觸[環境台灣]之後,某些想法植入了他的潛意識當中,在經歷了大學聯考之後,看著1999年大學落點分數,他十分有自信應該可以率取他的第一志願成大航太,但是事與願違最後因為0.5分的差距,他只能選擇第二志願成大環工,大一的生活中他盤算著轉系考同時妄想著那遙不可及的夢想-進入NASA工作。大一升大二暑假,又再次事與願違的未轉系成功。
回想到那個暑假,教彥把讀了幾頁的[寂靜的春天]輕輕闔上,閉上眼睛想要釐清、回想他到底是怎麼走到這裡,拿著Clarkson University的博士班入學通知跟獎學金,對!他要去美國作空氣汙染的科學研究。
一切的開端應該就是他自以為不錯的微積分跟物理,尤其是流體力學,他從學了微積分之後,開始發現原來這個世界很多現象都可以使用數學來呈現,很多物理公式只是輔助,大一的微積分跟物理相對高中來說,跨出去的範圍並未帶給他太大壓力,但是大二(2000)的工程數學,真的是一門挑戰,尤其授課老師會給一些空氣汙染的例子作為應用,老師有意無意地透露出也許有一天全世界實時的空氣汙染會用這些東西接近實時的算出(而大約在2010–2013年美國有些實驗室以週為單位在預報區域範圍的空氣汙染分布,而現在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實驗室可以進行全球的實時空氣汙染預測,牽涉到一些數據不確定性,這個結果是以東亞、北美、歐洲的預測精度較好),這使得之前環境台灣在他潛意識裡植入的種子竟然發芽。
想到這裡,教彥重新整理思緒,上星期他才將碩士學的ISCST3大氣擴散模式(其實在2006年初美國環保署已經將AERMOD規範成指定的法規工具)回顧一次,並將未來他博士班可能會用的HYSPLIT大氣傳輸 、空氣汙染成分分析模式(PCA/PMF)整理,(順帶一提十年後的的他2016將學會並參與比這些更為複雜的光化學傳輸模型),他現在所想到的是盡速通過資格考、發文章、畢業並回台灣貢獻,這時候離喚醒台灣大眾對空氣汙染的基本認知大約還有九年(我自己是覺得透過中國記者柴靜的[穹頂之下],一般台灣民眾對於空氣汙染除了懼怕、厭惡,慢慢才有了基本認知)。
大二之後的課程包含了大量他不擅長的統計、生物、化學,老師的上課過程及方法讓他一直無法領略這些課程應該帶給他的樂趣,缺乏理論與應用上的連結、歷史的脈絡,尤其在給水汙水相關課程中包含大量經驗公式,而他無法理解這些經驗公式的具體演變的過程(有可能是他慧根不夠,也可能是老師在理論跟經驗公式的轉換過程中無法建立比較好的連結),他一度想放棄環境工程,跑去台文系修了幾門課,其中包括環境文學,大四在這個課程討論中,因為自己環境工程的背景,在文學院的氛圍下,又慢慢重拾對環境科學(請注意這邊不是環境工程)的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邊寫個緣由好了,最近在做環境職業誌,當然我自己的心路歷程也要加進去,但是我又覺得自己對自己做訪談有點智障,於是我想用一些觀點切入我讀環境工程的想法跟心境的轉變,整個系列應該會分成幾個部分,成大環工+研究所,Clarkso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UNC Chapel Hill博士班/博後/Research Scientist, NCDAQ/STI正式脫離學界,可能會加一點從小到考完大學聯考選擇成大環工的想法,用此來做為之後要寫台灣空氣汙染報導文學的一個草稿,只是稍微在模仿[江湖在哪裡],自己很久沒有認真用中文去構建故事(其實除了寫論文跟報告我應該也沒用英文寫作啦XD),插敘過程中的變換感覺掌握的並不好,這個也沒辦法只能多寫多被笑多聽意見多看書,目前是用字體來處理時空插敘的部分,每個chapter會有時空的變換,以chapter1來說就是2006的我是文章中的現在式。Chapter 1不會只有一篇啦,目前打算可能3-4 chapters,每個章節2-3篇。
對了如果你真的看到這段了,霸脫幫我按一下follow,或是按一下掌聲(不強求因為我可能真的寫得很爛),環工職業誌我剛整理好一個在美國水廠工作的同學的心路歷程,他還在幫我校對中,其實班上還有兩位留美博士,但是她們兩個都相當忙碌所以可能要另約時間,下一篇還是想訪問一個台灣的水資源工程師,上次一些緣由討論到台灣民生用水的水源,雖然訪談應該還是會包含求學、工作等內容,但是我想改變一下把重點放在大家可能會想知道的台灣環境科普,譬如說你知道你家的水是哪裡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