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之流-Chapter 1 十二小時的思念

Jiaoyan Huang
Apr 14, 2022

--

這時候飛機廣播通知,準備在香港降落了,教彥自己一人離開國境,沒有一個人在機場轉過機,身上帶著兩千鎂的旅行支票跟五百塊的現金,下了這班長榮飛機,他要從香港轉乘美國大陸航空(Continental Airlines,小朋友應該都沒聽過後來跟聯合航空合併)到紐華克再到雪城,在那個只有智障手機、機場無線網路不甚發達的年代,即便出發前在PTT看了很多人的經驗(那個時候google search沒那麼好用),教彥意識到從現在開始要自己想辦法活下去,他的中文從此刻起,即便是黑頭髮黃皮膚也不一定能完全了解,更不用說英文(大學聯考40分的英文,之後四年只有要打電動才會去查單字,研究所一篇論文看一篇要一個星期),離開空橋四處張望,他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吸菸室,這兩年來每天大概需要一包半的菸來讓自己不要太無聊、不要太焦慮、不要太自閉,坐在吸菸室裡,掏出夾克上緣口袋的軟殼七星。

"空氣污染指一些危害人體健康及周邊環境物質所對大氣層造成的污染。。。"回想到在成大的時候,很多人常跟他說: "你讀環境工程為什麼要抽菸?對健康不好。"環境污染對健康不好,在大學的課程中身為環境工程系的學生,他卻只有非常模糊的印象,汙染物怎麼造成人的不舒服,在成大第一次接觸到空氣污染相關課程是大三大氣汙染採樣與分析,兩小時的導論之後接進入主題,也許這是"工程 "系課程的設定,缺乏大氣化學基礎課程,空氣汙染規範歷史背景,顆粒物物理特性的導論課程(這些章節在美國大學是要花費一到兩學期的課程才有辦法進入採樣分析的課程),學生必須嘗試去消化空氣汙染物的採樣原理。

熄完菸蒂,教彥離開吸菸室,還有一個半小時轉機的飛機才起飛,他在登機口旁找了一個位置坐下,拿出前幾天下載的文章,這幾篇文章在討論如何使用氣象數據、排放數據、domain內的物理化學機制計算每小時的顆粒物空間分佈Regional Modeling System for Aerosols and Deposition以及最近更新迭代的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Modeling System(RMSAD很遺憾地在2007被CMAQ取代之後就停止更新,難以置信的是CMAQ竟然經過了十七年,USEPA以每一到兩年更新速度,目前已經更新到CMAQv5.3.3),這些大氣空氣模式不像擴散模式或是HYSPLIT去追蹤汙染物的移動,而是利用初始條件跟邊界條件去解出地圖上個每一個位置(2006的時候每個點是代表36x36平方公里,也不是真實的每個位置,現在大概能做到4x4甚至1x1平方公里),這不就是工數課上老師提及的大氣模型嗎?

教彥想起第一次密集使用工程數學來解答真實案例大概是環境物理原理或是環境生物原理,怎麼去找出初始條件、邊界條件,怎麼在系統裡面加入化學反應、物理程序、怎麼把系統簡化,從三維空間降到其他座標(其他科目譬如流體力學或是環境物理化學等等,大部分系統使用比較高階的微積分大部分都能解出,真的使用到大量工數是到環境原理課程)。

登上飛往紐華克的飛機之後,教彥翻開[寂靜的春天]第三章"致命的萬靈丹","為了解決雜草跟害蟲的問題,人工合成的化學物已經遍佈生物界和無生物界的每個角落",他想著"工程"大量的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但卻只是試著去創造另一個問題來解決眼下的問題,台灣的焚化廠問題,為了垃圾減量但是卻相當程度濃縮重金屬、戴奧辛等長期生物累積的毒性物質,有環境記者在永續討論會中說出,台灣環保署超過80%的職位都是成大環工的畢業生,而現在大部分的台灣環工爭議,都是成大環工造成的。的確,成大環工畢業生除了去科技業當工程師,最大兩個部分就是公務體系中央的環保署,各地方的環保局,再來就是大大小小的環境顧問公司,成大在課程上或許有老師會提及環境道德的問題,教彥卻覺得現今(2006)成大環工竟然沒有專門的環境倫理課程,或是台灣環境法規演進發展脈絡的相關課程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情。

教彥想起碩士班幫忙實驗室的採樣計畫,大量的焚化爐短期採樣,跟中石化汞汙染,跟老師一起去參加公開說明會,環境相關部門並未真的落實對民眾的科普教育(說實話這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任務),在訊息不對等的情況下,地方民眾/環團有其抗爭反對的理由,但是在跟企業財團的對抗中往往無法訴諸科學證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 2000年前後的台灣社會,環境議題開始萌芽,環境團體初期的表現跟現在2022年的環團落差很大,而那時候成大環工完全沒有一門課程討論環境倫理這種東西,有些老師的課程會稍微提及,但是身為一個將來畢業可能會大量接觸"環境保護工程"的成大生來說是遠遠不足,那時候環評法才剛萌芽,或許是對於"環境保護"的定義跟現在有非常巨大的落差,而使得系上對環境道德的課程不如現在重視。

成大環工的課程一直要到高年級才會慢慢使用到之前上課學的工具,造成大二生很容易迷失自己,再加上缺乏台灣環境工程脈絡的課程,那時候的我常常有種疑問,大二到大三環工/土木/水利/化工並沒有太大的學程差別。

再來是身為大學聯考分數最高的環境工程系,在那個時候成大對於台灣法規的演進相當的不重視,我永遠記得剛到美國上的第一堂大氣科學相關課程,老師花了很大量的時間在解釋Clean Air Act的由來,總體來說成大當時對環工畢業生的工程素養要求很高,但是很缺乏人文、道德、溝通技巧、公關等訓練,一個環境工程師/環境相關公務員一定會夾雜在民眾、客戶、汙染源、法規之間,只用工程方法是無法消彌這些不同團體之間的矛盾。

這一期教彥想的東西比較嚴肅,下一期應該就到北紐約了,但是我覺得1995-2005這十年,除了承接之前的環境運動(我比較知道大部分在宜蘭),更是因為某些人的努力將大量科學分析方法帶入環境運動之中。在這裡我想提一個人,雖然不能說他領導了台灣環境運動(但是我衷心覺得有部分是),但是他是在2000左右開始把科學分析方法運用在環境運動之中。

趙家緯

如果你都可以把我寫的廢話看到這裡,拜託按個follow跟掌聲啦 !!!!!喔忘了說12小時的思念是香港飛到紐華克十二小時不能抽菸,那個時候的我差點焦慮爆炸!!!!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