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未來台灣空氣汙染的預期
去年底的時候台灣環保署放出了一個文件,111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統計,整個結果的重點我自己覺得是在這一頁,全國的細懸浮微粒平均濃度從2016年到2022年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全國空氣品質也逐年改善,當然在新聞稿中環保署提到2022年的下降部分歸因於降雨的天數增加,而且境外汙染物的貢獻降低,我在這邊自己延伸一下境外汙染物貢獻降低的原因,這個部分只是我個人臆測,台灣主要境外汙染物為春夏西南季風帶來的東南亞霾害,跟冬季東北季風從中國華中北帶來的汙染物,這個部分點到就好,因為我自己也沒去查資料;我比較想討論的我封面這張圖給我的印象跟他在台灣空氣污染改善所帶來的意義。
先給大家看一張我去佛州環保部找的圖,三個不同顏色的線應該是佛州三個不同的國家公園,Regional Haze其實是美國環保署的一個法規,為了是要保護美國民眾可以在國家公園看到漂亮的景觀,所以他們做了一系列的推估到未來的某一年,美國的人為汙染物不能影響到美國人在國家公園看到美麗景色的權力,當然目前會影響能見度的汙染物就是顆粒物(更早之前NOx等也會影響但是米國現在沒有那麼恐怖的氣態汙染物濃度會影響到能見度),所以美國EPA要求各州必須提出計畫去減量各州的顆粒物先驅物的排放,會去計算一個uniform rate of progress(URP),更會使用air quality models去預測未來年份在非極端氣候條件下,根據這些減量的推估,各州的國家公園能不能達標,所以上圖看到就是在佛州三個國家公園應該是在2017 regional haze SIP的圖表怎目前的能見度、URP的推估、模式的推估。當然除了regional haze美國有超多大型的SIP,當然我沒時間在這邊詳細解析SIP,而是想表達台灣的空氣品質改善正在走向一個常規而且正確的道路,而且這個方向正是部分執政者在2018敗選的原因 — 空汙法。
之前有幸參加一個論壇討論,在那個時候國內蠻多專家對於空汙減量還是心持懷疑的態度,雖然沒有詳細提到各區域各種產業的汙染物排放減量,但是投影片中還是有提到國營企業減量的,跟移動性汙染源的減量策略、目標、成果。雖然說這些分析跟投影片還比較流於表面,對於未來的整體方向還是相當明確。
我們同時可以來看另外一篇由中央鄭老師發表的相關文章,來做比較,而鄭老師的數據是2006-2017年西台灣從北到南的顆粒物及其他汙染物下降的趨勢。
我這邊貼上文章中圖二來顯示顆粒物前驅物從1993-2017的下降,文章中有詳細分析顆粒物下降與氣象條件的相關性。
這些類似SIP對未來空氣品質推估的工作是相當重要,確保台灣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的重要推手,除了推估之外分析污染來源的比例,跟計劃減量協商以利新的空氣汙染法規推動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